典型文献
哀歌的传奇、叹息与记录——评聂权诗集《富春山教》
文献摘要:
古典汉诗中一直隐匿有"哀歌"传统.哀是一种物哀的叹息,本质是博爱、宽广、哀叹的泛灵论.歌即一种不自觉滋生、外化、内化的兴,是视觉和韵化的双重产物.汉乐府中哀歌就有一定数量存在,如《古歌》中,"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长歌行》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白头吟》《十五从军征》等等诗作中都有哀歌之叹息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兴是诗人对物象的主动投射,也是情在幻化空间和想象力思维中具有良好触感的条件之一,它保证了古典诗的抒情效力.而哀歌的起源,源初点在上古先人与自然、天地相处寻找的自洽之法,即宗教—祭祀.这种自洽之法中,叙述总是隐藏在兴之后,作为神话、史诗不可置疑性的工具,传奇的到来,叙述的功能性和结构性隐喻才得以很好地实现.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茂宇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茂宇-.哀歌的传奇、叹息与记录——评聂权诗集《富春山教》)[J].山西文学,2022(10):93-95
A类:
古典汉诗,常恐秋
B类:
哀歌,传奇,叹息,诗集,富春山,隐匿,物哀,博爱,宽广,哀叹,泛灵论,不自,滋生,外化,和韵,汉乐府,古歌,秋风,风萧萧,杀人,何人,歌行,秋节,百川,川东,何时,西归,白头,从军,诗作,古典诗歌,物象,投射,幻化,想象力思维,触感,抒情,上古,先人,相处,自洽,之法,祭祀,神话,史诗,置疑
AB值:
0.56931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