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花岗质超糜棱岩的微观构造与变形机制
文献摘要:
花岗质岩石的变形方式和过程决定大陆地壳的流变学特性.本文聚焦藏南拆离系超糜棱岩化的花岗质岩石,借助传统显微构造分析方法和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矿相自动分析系统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新技术手段,开展微观组分、结构、组构定量化观测和分析.超糜棱岩主要造岩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显微构造呈现为单矿物相域与多相矿物混合域交织结构.相平衡模拟与斜长石钙含量等值线变形温度估算结果为390~410℃.单相域的矿物集合体条带主要分为钾长石条带与石英条带,其中钾长石条带内变形颗粒呈现典型的核-幔构造.组构分析表明钾长石颗粒具有强烈的晶格优选定向,残斑与动态重结晶的钾长石颗粒具有相似的晶格优选方位(CPOs)特征.施密特因子法分析揭示钾长石残斑变形过程中主要活动的滑移系为(100)[010]、(010)[001]和(001)[100],基质钾长石颗粒形成机制主要为位错蠕变驱动的亚颗粒旋转重结晶.在混合相域,矿物颗粒发生强烈细粒化而只含有少量残斑,基质颗粒主要为斜长石,斜长石颗粒间广泛分布微米级黑云母颗粒.斜长石无组构或弱组构,主导变形机制为颗粒边界滑动.在单相域条带与混合相域基质内,石英颗粒均发生强烈细粒化,颗粒表面发育溶蚀结构以及细小的新晶晶核,石英轴晶格优选定向及形态学长轴优选定向皆平行于线理X方向,变形机制为溶解-沉淀蠕变.这显示在由单相域向混合相域的演化过程中,流体作用至关重要,流体与单相域钾长石进行交代使其分解为细粒的斜长石与石英,并导致花岗质岩石变形机制由位错蠕变向非位错蠕变转换,并诱发岩石的流变弱化.
文献关键词:
超糜棱岩;EBSD组构;位错蠕变;溶解-沉淀蠕变;颗粒边界滑动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磊;张波;张进江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磊;张波;张进江-.花岗质超糜棱岩的微观构造与变形机制)[J].地质学报,2022(10):3639-3657
A类:
超糜棱岩,CPOs,颗粒边界滑动
B类:
微观构造,变形机制,花岗质岩石,变形方式,大陆地壳,流变学特性,藏南拆离系,显微构造,构造分析,阴极发光,矿相,自动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微观组分,组构,定量化,造岩矿物,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单矿,矿物相,混合域,交织结构,相平衡模拟,钙含量,等值线,变形温度,单相,集合体,条带,晶格,重结晶,施密特因子,变形过程,主要活动,滑移系,粒形,位错蠕变,混合相,矿物颗粒,细粒,粒化,微米级,石英颗粒,溶蚀,细小,晶晶,晶核,学长,长轴,流体作用,交代,变向,变弱,EBSD
AB值:
0.30928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