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鲍照诗歌摹写声音的艺术表达
文献摘要:
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就有描摹声音的传统.《关雎》以"关关"二字描摹了雎鸠的叫声.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刘宋时期,诗歌开始从阐释玄理回到抒发情感上来,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都在这一时期有了崭新的发展.当时的诗人愈发重视对于景物的刻画,其中就包括了对声音的模拟,鲍照作为元嘉后期诗人群体的代表同样如此.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可见诗歌中的物象是兼具视觉性和听觉性的.鲍诗中对物状的描摹,在视觉形状之外,也追求听觉感受的巧似.他所描摹的声音类型丰富,并且描写方式多样,能够和视觉、触觉等巧妙地形成联动,既让作者的情感得以更好的抒发,又与诗歌的整体境界融为一体.当代学术界于鲍诗视觉艺术之揭示颇为出众,而于鲍诗听觉艺术之发明欠缺.因此,本文着重讨论鲍诗描摹声音的艺术,借此对长期以来诗歌研究过分倚重视觉艺术感受的偏颇进行拨正.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方浩石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方浩石-.论鲍照诗歌摹写声音的艺术表达)[J].青年文学家,2022(23):78-80
A类:
B类:
鲍照,摹写,艺术表达,诗经,中国诗歌,描摹,雎鸠,叫声,沈德潜,至于,渐隐,声色,转关,刘宋时,玄理,抒发情感,艺术形式,景物,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感物,流连,万象,沉吟,视听,写气图貌,宛转,徘徊,物象,视觉性,听觉,声音类型,描写,触觉,融为一体,视觉艺术,颇为,出众,而于,诗歌研究,倚重,偏颇
AB值:
0.53771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