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天梯山石窟的粟特文化因子
文献摘要: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的天梯山石窟作为"石窟鼻祖",呈现出印度文化、佛教语境下的异文化、异教特点.通过对天梯山石窟壁画的底色红色、壁画中的忍冬纹饰及伎乐天中的粟特文化和祆教基因的分析论证,得以证明粟特文化的传播路径就是从中西亚至新疆、河西走廊,并延伸至中原地区的丝绸之路.粟特文化及密切相关的祆教文化在凉州留下诸多光辉灿烂的印痕.凉州作为粟特商队进入中国的第一站而成为聚集地和货物流转中心,为粟特文化和祆教艺术风格进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提供场域.作为粟特文化根源的伊朗、波斯文化在印度文化的强势地位之下也不应忽视,多元文化在凉州经过洗练和本地化之后与中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面貌并表现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宗教等各方面,天梯山石窟便是其中代表,因此成为中亚、南亚各文化圈和艺术在中国交叉影响的证明,进而论证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及命运共同体特征.
文献关键词:
凉州;天梯山石窟;粟特;祆教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曹旭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曹旭-.论天梯山石窟的粟特文化因子)[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2(03):79-83
A类:
B类:
论天,天梯山石窟,粟特文,文化因子,武威市,鼻祖,印度文化,佛教,异文化,异教,石窟壁画,底色,忍冬纹,纹饰,伎乐,乐天,祆教,分析论证,传播路径,中西亚,河西走廊,中原地区,丝绸之路,凉州,光辉灿烂,印痕,商队,第一站,聚集地,货物,艺术风格,文化根源,伊朗,波斯文化,强势,多元文化,洗练,本地化,中原文化,文化融合,绘画,雕塑,中代,中亚,文化圈,国交,交叉影响,而论,上中,中西文化交流
AB值:
0.36384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