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否定论——基于规范与语义的考察
文献摘要:
人的存在论特性决定了刑法是行为规范体系,故唯有能够理解概念和语义、能够领会刑法规范的内容和要求的主体才可能作为适格的规范接受者被视为刑事责任主体.不论是采用符号计算主义还是联结主义的系统,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都不能解决语义的理解和生成问题.根据意义的指称理论,人工智能系统因缺乏将语词与世界事物关联起来的意向能力而无法理解语义,根据意义的使用理论,人工智能系统因并未与人类分享共同的生活形式而不具有语言使用者的规范主体身份.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无法逾越语义鸿沟,不具有成为刑事责任主体的资格.
文献关键词:
行为规范;语词意义;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钢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钢-.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否定论——基于规范与语义的考察)[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2(04):63-79
A类:
B类:
刑事责任主体,定论,人的存在,存在论,行为规范,规范体系,唯有,理解概念,刑法规范,接受者,不论是,符号计算,计算主义,联结主义,成问题,指称,人工智能系统,解语,生活形式,语言使用,主体身份,可预见,逾越,越语,语义鸿沟,语词意义
AB值:
0.3937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