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油稻免耕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
文献摘要:
2016年,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免耕试验基地开始设计不同种植模式处理;2018—2020年,采集冬闲–稻(IR)、冬闲–稻–稻(IRR)、油–稻(OR)、油–稻–稻(ORR)等4种油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容重、微团聚体、养分和酶活性,探究免耕条件下不同油稻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2019年,同一年内不同油稻种植模式土壤容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0年,IR和IRR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OR和ORR的;2020年,OR和ORR的0.250~1.000 mm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较2018年的分别降低了52.04%和49.41%,不同种植模式对大粒级(>0.010 mm)微团聚体质量分数的影响较大,对小粒级(<0.010 mm)的影响较小;2018、2019年,同一年内4种种植模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0年,ORR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同一年内,OR、ORR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IR、IRR的,ORR的土壤纤维素酶、磷酸酶活性均较IRR的高.可见,免耕条件下,油–稻和油–稻–稻种植模式可减缓土壤的紧实度,改变土壤微团聚体组分,延缓有机质含量降低速率,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
文献关键词:
油稻种植模式;免耕;土壤容重;微团聚体;土壤养分;酶活性
作者姓名:
赵杨;戴力;李超;高杜娟;匡炜;梁玉刚;陈友德;方宝华
作者机构: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籼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
引用格式:
[1]赵杨;戴力;李超;高杜娟;匡炜;梁玉刚;陈友德;方宝华-.油稻免耕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5):507-512
A类:
油稻种植模式
B类:
免耕,耕种,土壤理化特性,益阳市,市南,南县,试验基地,不同种植模式,冬闲,IRR,ORR,土壤样品,土壤容重,粒级,大粒,小粒,土壤有机质,数间,土壤速效钾,纤维素酶,磷酸酶活性,实度,土壤微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含量降低,低速率,土壤养分
AB值:
0.19148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