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作物化感作用类型:中国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文献摘要:
本文从作物种内互作和种间互作以及直接化感作用和间接化感作用两个维度重点阐述了近年来中国在作物化感作用类型的研究及其新进展,以期与同行分享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早在1984年就有作物化感作用的相关报道,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作物化感作用的概念也延伸到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之间的化感作用,作物种植体系中存在的偏害、自毒和促进等现象均与此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供体植物通过触发防御基因的表达,使代谢产物(化感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尤其是土壤环境中作物的根系等对靶标植物(如杂草)的胁迫做出响应,从而在栽培系统中产生化感偏害或化感偏利现象.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作物化感偏害和偏利现象分为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两种类型.种间作用包括抑制和互惠作用,化感物质的种类、含量及其生物效应决定了其对邻近物种的化感效应;种内作用包括促进和自毒作用,即化感正效应和化感负效应.化感正效应或负效应均与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有关.连续单一化种植导致的病原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衡可引起化感负效应.这种微生物结构失衡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壤养分封存、土壤酸化和土传病害发生等,从而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化感正效应则与之相反,连作促进了有益菌群的增加和致病微生物的减少,提高了微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善土壤微生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合理调控作物根际生境以保证其高产优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文献关键词:
作物化感作用;偏害;偏利;作用模式;土壤微生物
作者姓名:
林志敏;MUHAMMAD Umar Khan;方长旬;林文雄
作者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福州 350002;福建省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350002
引用格式:
[1]林志敏;MUHAMMAD Umar Khan;方长旬;林文雄-.作物化感作用类型:中国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03):343-355
A类:
作物化感作用
B类:
中国研究,种内,种间互作,伸到,相互之间,种植体,偏害,与此有关,供体,防御基因,代谢产物,化感物质,放到,土壤环境,对靶,靶标,杂草,胁迫,栽培系统,偏利,种间作用,互惠,生物效应,化感效应,自毒作用,即化,正效应,负效应,根系分泌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组,微生物组成,单一化,有益菌,土壤微生物结构,结构失衡,土壤养分,分封,封存,土壤酸化,土传病害,病害发生,作物产量,产量和品质,连作,致病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微生境,高作,究根,结构与功能,高产优质,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模式
AB值:
0.2993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