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明末儒学工夫论的转向及意义
文献摘要:
宋明理学工夫论经历了由程朱到陆王的发展,至明中叶"致良知"的"内圣"工夫论,风靡一时.它适应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对于人心的关注,实现了通过治"未发"来代替治"已发"的效果,使得儒家本是贯穿内圣外王的"广义"工夫论转变为一种纯粹讲究内在超越的"狭义"工夫论.但随着明末国家统治危机的出现,偏重"内实践"的工夫受到质疑,呼唤"外王"工夫的声音兴起.王夫之遵循以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路,由异于阳明的《大学》诠释入手,重新定位"明明德"之"八条目",建构出新的工夫论学说.该学说放大了"外王"的特质,强调工夫之内外交修互动的辩证,并使"外王"直指儒学义理本身,而非单纯的"忠君",彰显了独特的学术品格,亦代表了明清之际理学的发展方向.
文献关键词:
王阳明;王夫之;理学;工夫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康宇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康宇-.明末儒学工夫论的转向及意义)[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26-34
A类:
B类:
明末,儒学,工夫论,宋明理学,程朱,明中叶,致良知,风靡一时,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内圣外王,纯粹,讲究,内在超越,狭义,偏重,呼唤,王夫之,开出,新外王,异于,重新定位,明明德,八条,条目,直指,忠君,学术品格,明清之际,王阳明
AB值:
0.38516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