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国家观及其人民性思想
文献摘要:
国家治理需要借助国家制度来实现,国家制度的优劣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效能.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不仅提出了治理的概念,而且对国家制度有着丰富的论述.与黑格尔将国家制度归结为精神的客观存在不同,马克思吸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思想,将黑格尔的精神置换为人民,并结合当时普鲁士的现实,进一步将人民具象为贫民,获得了批判现实政治制度的理论工具与构建理想国家制度的思想资源.他以普遍性与特殊性、人与事物、人民与特权者、贫民与资产者这几对对立的范畴勾勒出了好制度与坏制度的本质区别:好的理性的国家制度应该是自由意志的实现,平等地对待国家中每一位成员,维护人民的普遍利益,回归人民本身;坏的国家制度以现实的普鲁士专制制度为典型,以牺牲贫民来实现特权者的物质利益,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从事实描述和规范分析两个层面对国家制度问题的研究,强调了好的国家制度的人民性,并初步以人民代议制和自由报刊这两个中介来沟通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实现国家制度的人民性.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国家观所具有的建设性价值,而且能为我国当前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引导.
文献关键词:
马克思;国家制度;人民性;《莱茵报》时期;贫民
作者姓名:
王代月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引用格式:
[1]王代月-.《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国家观及其人民性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36-145
A类:
B类:
莱茵,国家观,人民性,国家制度,黑格尔,归结为,客观存在,吸收法,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时期,人民思想,普鲁士,民具,具象,贫民,实政,政治制度,理论工具,理想国,思想资源,特权,资产者,几对,对对,勾勒,本质区别,该是,自由意志,每一位,普遍利益,民本,专制制度,物质利益,不见,规范分析,制度问题,代议制,报刊,实然,应然,鸿沟,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引导
AB值:
0.3510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