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不同太子参品种对连作胁迫差异响应及种内间作效应分析
文献摘要:
探索药用植物环境友好型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是促进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引自我国不同道地产区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态性,以明确供试品种的遗传差异.2017—2019年,以上述鉴定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来源8个太子参品种为供试材料,应用高效气相色谱(HPLC)、高通量测序(HTS)、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作物生理学等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要产区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对连作栽培的响应.在此基础上,选用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主栽品种进行种内间作栽培,研究种内间作对重茬太子参生长的影响及其根际微生态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不同来源太子参品种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产区的生长表现各异.在头茬条件下,柘参1号、抗病1号和黔太子参1号产量表现最高,江苏句容和宣参1号2个品种产量表现最低.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导致苗期和收获期太子参株高降低、根长和最大根围变小、块根缩短以及地上(地下)部鲜重明显下降,最终使单一块根重减小而减产.就药用品质而言,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引起太子参主要药用成分的总多糖和环肽B含量均显著下降,而总皂苷的含量显著上升;其中,柘参2号(ZSⅡ)在这些活性成分变化上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证实,异地换种并与当地主栽品种合理间作,可以有效减轻再植病,进而提升重茬太子参的产量与品质.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产生这一间作效应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有关,即太子参种内间作栽培能显著降低尖孢镰刀菌属等病原菌,同时提高假单胞杆菌等有益菌群丰度,进而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其功能多样性.因此,深入挖掘多品种药用植物种内间作的协同效应潜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是实现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文献关键词:
太子参;连作障碍;种内间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作者姓名:
林志敏;秦贤金;吴红淼;庞孜钦;林文雄
作者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林志敏;秦贤金;吴红淼;庞孜钦;林文雄-.不同太子参品种对连作胁迫差异响应及种内间作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2022(09):2351-2365
A类:
连作胁迫,种内间作
B类:
太子参,异响,间作效应,药用植物,环境友好型,连作障碍,障碍消减,消减技术,中药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ISSR,分子标记技术,引自,同道,道地产区,栽培品种,遗传多态性,遗传差异,不同来源,HPLC,HTS,qRT,生理学,福建柘荣,环境适应性,主栽品种,间作栽培,重茬,根际微生态,生态变化,变化机制,主产区,生长表现,头茬,产量表现,江苏句容,苗期,收获期,株高,根长,大根,根围,块根,鲜重,终使,一块,减产,药用品质,药用成分,总多糖,环肽,总皂苷,ZS,活性成分,成分变化,异地,地主,再植,升重,产量与品质,一间,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尖孢镰刀菌,镰刀菌属,假单,有益菌,菌群丰度,善根,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多样性,多品种,植物种,配套栽培技术,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AB值:
0.3283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