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蒋梦麟与全面抗战时期北京大学的变局
文献摘要: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予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终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文献关键词:
北京大学;蒋梦麟;经费保障;教授治校
作者姓名:
严海建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南京21009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严海建-.蒋梦麟与全面抗战时期北京大学的变局)[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89-101
A类:
意兴阑珊,切望,教授治校
B类:
蒋梦麟,全面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大三,三校,共处,经费保障,治理体制,显现出,校内外,北大,支持系统,瓦解,陈立夫,王世杰,执掌,掌教,胡适,出任,大使,到期,时经,大雪,雪上加霜,于清华,安定,不进反退,战前,校长治校,大校,悬隔,寄予厚望,大同,大落差,隔膜,下台,去职,动荡
AB值:
0.36790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