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西太平洋铁锰结壳中两类不同成因磷酸盐的元素特征、形成机制及指示意义
文献摘要:
太平洋铁锰结壳在中新世以前大多经历了磷酸盐化,一般认为其形成代表了高生产力时期富磷组分对先期已形成结壳的交代作用,即磷酸盐化事件的产物.然而,前人对铁锰结壳磷酸盐化的机制研究多基于点-线分析元素或同位素,对铁锰结壳生长结构及二维元素分布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水成铁锰结壳MDD53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EPMA)进行高分辨率元素定量分析,并结合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XRF)面扫得到结壳元素二维分布图.电子探针和μXRF结果揭示了该结壳中下部发生了磷酸盐化.μXRF结果显示该结壳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磷酸盐富集特征:第一类是结壳顶部中出现零星的Ca、P富集,同时伴随着强烈的后期改造特征,如结壳呈破碎状结构,Fe丢失、Mn相对富集.电子探针数据进一步表明,在成岩改造中,Co、Ni等微量元素发生了相对富集,而Pb则发生了丢失,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些元素与Fe、Mn不同的亲和力,与大量有机质在结壳海水界面分解导致的成岩扰动特征相符.第二类是结壳底部连续出现的纹层状Ca、P富集特征,且无后期扰动现象,暗示MDD53结壳底部磷酸盐是同沉积/早成岩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反映后期磷酸盐化事件成岩改造的影响.这类未报道过的同沉积磷酸盐可能表明结壳形成早期,其水深相对较浅时,海水中大量磷酸盐与铁锰氧化物胶体共沉淀而产生的磷酸盐富集现象,因而为重建晚白垩世-早新生代高时间分辨率古海洋演化提供了可靠载体.
文献关键词:
铁锰结壳;电子探针;μXRF;磷酸盐
作者姓名:
刘佳辉;曲扬;李伟强;魏广祎;孙倩元;凌洪飞;陈天宇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3
引用格式:
[1]刘佳辉;曲扬;李伟强;魏广祎;孙倩元;凌洪飞;陈天宇-.西太平洋铁锰结壳中两类不同成因磷酸盐的元素特征、形成机制及指示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2(02):36-45
A类:
铁锰结壳,MDD53,早成岩作用
B类:
西太平洋,洋铁,不同成因,磷酸盐,元素特征,指示意义,中新世,盐化,磷组分,先期,交代作用,同位素,生长结构,元素分布,洋水,成铁,电子探针,EPMA,微区,荧光光谱,XRF,分布图,中下部,富集特征,第一类,壳顶,零星,后期改造,Mn,成岩改造,Co,微量元素,Pb,亲和力,有机质,水界,第二类,纹层,层状,无后,暗示,水深,较浅,铁锰氧化物,胶体,共沉淀,晚白垩世,新生代,高时间分辨率,古海洋
AB值:
0.32296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