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期刊详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刊物(季刊,公开发行),以刊载国内外学者在大地构造及成矿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科学研究,活跃学术思想,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目的。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成矿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和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 本刊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少量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但不接受一般性综述文章。 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兼容并包不同学术观点和派别的论文,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特色。
{{ isqkjj == false ? "展开" : "收起" }}
出版周期:双月刊
语种:中文
影响因子:1.51
国内刊号:44-1595/P
国际刊号:1001-1552
♦ 主要栏目:构造地质学 成矿学 岩矿与地球化学
♦ 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
♦ 收录情况: {{ e.split(":")[0] }} < 查看更新情况
♦ 期刊情况:CSCD,EI,CSTPCD,北大核心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联系方式
主编:夏斌
电话:020-85290272、85290020
邮编:510640
邮箱:ddgz@gig.ac.cn或ddgz02@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科华街511号
发文分析
发文类型:
{{ obj.kz7 == 1 ? "学术" : obj.kz7 == 2 ? "学术+科普" : obj.kz7 == 3 ? "科普" : "未知" }}
年刊文量:
{{ obj.wznum }}篇
单期页码:
{{ obj.maxpage }}页
发文地域:
{{ item.name }}({{ (item.bl * 100).toFixed(2) }}%)
机构特征:
{{ item.word }}
发文热门词:
{{ item.name }}
文章分类:
{{ item.key }}({{ (item.value * 100).toFixed(2) }}%)
{{ iswzfl == false ? "展开更多" : "收起全部" }}
{{ item.flname }}[{{ item.name }}]({{ (item.bl * 100).toFixed(2) }}%)
学者H指数区间
机构H指数区间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双月出版。

         2022826日星期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征稿简则

202201期信息】

 

(投稿、审稿、全文下载、稿件处理进度查询: http://www.ddgzyckx.com/)

1 学科范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床学、成矿预测、岩石矿物与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 以及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

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2.1 版 权

作者通过本刊网站投稿时, 编辑部默认为: 作者承诺此稿只投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没有一稿多投。全体作者已审阅, 同意投稿本刊。

2.2 关于中、英文摘要

论文摘要是科学论文的梗概和缩写, 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观点, 概括地阐明该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能够脱离全文阅读而不影响基本理解。

论文摘要字数要求在400 左右, 写作规范, 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特殊符号和公式, 一般不要出现参考文献, 同时应当尽量避免随意从文章中摘句或只是简单重复文章结论。

2.3 关于图表

(1) 文中的插图请尽量提供可编辑的.cdr 格式的图形文件, 但切勿将.jpg .tif 格式的图件直接插入到coreldraw ,图件宽度通栏排图不宽于16.5 cm, 双栏排图不宽于8 cm; 如果是照片或扫描的图片要提供分辨率在500 dpi 以上的.jpg.tif 格式的图形文件;

(2) 图件要求清晰、美观, 线条粗细和文字大小合适, 曲线用圆滑曲线表示, 不能出现文字压线等现象; 在设定好图件宽度情况下, 图中中文汉字用黑体(6~7 pt), 数字和英文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8 pt); 线条粗细: 一般线条为0.2 mm, 断层等特殊线条0.35 mm;

(3) 注意图中地层、岩体等代号的大小写、上下角标、正斜体的表示。地层符号中, 群用首字母大写斜体, 组用首字母小写斜体。例: 淮河群 (Pt3H); 下白垩统鹅湖岭组(K1e);

(4) 图中应尽量避免国界问题;

(5) 图件的说明应包括图例说明和中英文图名;

(6) 请尽量使用横向表格, 并给出中英文表名。

2.4 关于参考文献

(1) 本刊参考文献采用作者出版年制, 文内引用格式: 单作者为(蔡文俊, 1986 Hossack, 1995), 双作者为(舒良树和王玉净, 2003 Maniar and Piccolli, 1989), 三个及以上作者为(韦振权等, 2006 Samson et al., 2004)

(2) 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与正文后注录的参考文献必须一一对应, : 在文中引用了的, 必须在文后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 反过来, 在文后注录的参考文献, 必须是在正文中引用过的。

(3) 非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 采用与公开出版文献相同的方式, 在正文中引用和正文后注录。

(4) 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经常出错, 需要作者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中英文参考文献分开排列, 中文在前, 英文在后。以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或第一个英文字母为序。

② 本刊不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编排文后参考文献表。

③ 多作者时务必列出全部作者名, 不能以字省略。书写外文作者或编者时, 姓前名后, 名用缩写, 但不加缩写点。

④ 所有文献必须列出析出页码, 专著列出出版地。


学术论文:{{ zhichengxiangqing.pkmark || 0 }}篇
科普文章:{{ zhichengxiangqing.hxmark || 0 }}篇
职称要求查看来源
职称说明
以上信息,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