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东昆仑布尔汗布达早古生代岩浆弧的形成与演化初探
文献摘要:
东昆仑布尔汗布达弧位于东昆中断裂南侧,不同于北昆仑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弧,是东昆仑早古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对研究原特提斯洋俯冲-增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报道了布尔汗布达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Lu-Hf和Sr-Nd同位素资料,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推断布尔汗布达弧与增生造山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寒武纪(515~482 Ma)、中奥陶世(465~463 Ma)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454~438 Ma)3期.寒武纪岩浆岩是富铌镁铁-超镁铁质岩和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闪长岩,中奥陶世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二长花岗岩,晚奥陶世岩浆岩主要是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次为中钾钙碱性偏铝质石英闪长岩和拉斑玄武质辉绿岩.3期岩浆活动中酸性侵入岩微量元素组成与弧安山岩(CAA)相似,寒武纪闪长岩Sr/Y比值(22.6~30.0)低,中奥陶世二长花岗岩Sr/Y比值(34.4~37.1)中等,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Sr/Y比值(49.4)较高,并且均富集全岩放射性成因Sr、Nd同位素;寒武纪闪长岩(87Sr/86Sr)i为0.7151~0.7157,εNd(t)值为-7.4~-7.3;中奥陶世二长花岗岩(87Sr/86Sr)i是0.7076~0.7077,εNd(t)值是-2.5~-2.4;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87Sr/86Sr)i是0.7059~0.7065,εNd(t)值是(-3.3~-1.7),闪长岩(87Sr/86Sr)i是0.7069~0.7085,εNd(t)值是-6.0~-5.6.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寒武纪闪长岩εHf(t)为-6.8~-4.4,中奥陶世二长花岗岩εHf(t)是+0.13~+2.90,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εHf(t)为-2.7~9.2,闪长岩εHf(t)为-8.6~-2.1.综上所述,推断布尔汗布达弧是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陆缘弧,经历了3个重要的演化阶段,早期(515~482 Ma)俯冲带楔状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同时诱发古元古代下地壳重熔形成中酸性岩浆;中期(465~463 Ma)幔源基性岩浆底侵,下地壳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小规模酸性岩浆,晚期(454~438 Ma)幔源基性岩浆底侵、加厚下地壳形成,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成分的中酸性岩浆岩.
文献关键词:
东昆仑;布尔汗布达;早古生代;岩浆弧;岩石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秉璋;李积清;付长垒;许海全;李五福
作者机构: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秉璋;李积清;付长垒;许海全;李五福-.东昆仑布尔汗布达早古生代岩浆弧的形成与演化初探)[J].地球科学,2022(04):1253-1270
A类:
基性岩浆底侵
B类:
东昆仑,布尔汗布达,早古生代,岩浆弧,形成与演化,昆中断裂,南侧,晚古生代,中生代,原特提斯洋,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Pb,定年,Lu,Hf,Nd,增生造山作用,岩浆活动,寒武纪,Ma,中奥陶世,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铁质,铝质,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玄武,辉绿岩,中酸性侵入岩,微量元素,元素组成,安山岩,CAA,均富,87Sr,86Sr,同位素组成,+0,+2,综上所述,安第斯,陆缘弧,演化阶段,俯冲带,地幔,古元古代,重熔,地壳加厚,小规模,加厚下地壳,下地壳部分熔融,模具,埃达克岩,中酸性岩浆岩
AB值:
0.205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