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配置对生物量积累和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文献摘要:
种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受损水体的最主要的生态修复方法之一.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及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可为受损水生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我国水体修复中常用的3种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为研究对象,采用1种生长型种植和2种生长型及3种生长型混种模式,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对实验系统水质指标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植物组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系统中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在实验前中期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最高.从本实验受试物种组合来看,1种和2种生长型组合比3种生长型组合具有更高的生物量累积量和总氮去除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系统中的pH、DO浓度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氨氮浓度均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在受损浅水水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根据生态修复不同阶段考虑不同生活型、生长型和功能群的水生植物组合;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如水生植物收割等,才能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文献关键词:
沉水植物;净化效果;生态修复;管理;生长型
作者姓名:
胡傲;李宇辉;杨予静;彭秋桐;李中强
作者机构: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2;三峡生态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宜昌44300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胡傲;李宇辉;杨予静;彭秋桐;李中强-.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配置对生物量积累和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J].湖泊科学,2022(05):1484-1492
A类:
B类:
生长型,沉水植物,植物配置,生物量积累,水质净化,净化效果,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修复方法,植物组合,水体理化因子,营养物质,去除效率,水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修复,水体修复,苦草,Vallisneria,natans,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混种,生长阶段,实验系统,水质指标,组合处理,总磷,氨氮去除率,验前,前中期,总氮去除率,DO,总生物量,氮浓度,浅水,水水生,水生态系统,修复过程,生活型,功能群,加强管理,收割,修复效果
AB值:
0.36165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