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重庆中梁山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
文献摘要:
通过详细调查重庆中梁山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情况,分析出该区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嘉陵江组中的地势低洼处、断层和溶槽处,多发生在降雨量大和地下水水位陡降时期,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数量较多,以土洞型为主;其致塌的力学机制以真空吸蚀作用和潜蚀作用为主,多种作用为辅;在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强排水、降雨和村级公路修建与运营过程中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根据岩溶地面塌陷的致塌力学机制和诱发因素,提出预防降雨形成的地表水过度聚集,隧道建设避免地下水陡降,村级公路和隧道选址避开岩溶发育区域等措施,以防止岩溶地面塌陷发生.
文献关键词:
中梁山;岩溶塌陷;特征;形成机理;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周正;李大华;廖云平;林军志;张烨;陈洪凯;祁永爱;王贺
作者机构: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 401120;重庆市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 401120;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 400074;山区公路水运交通地质减灾重庆市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74;枣庄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青海省有色地质第一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0;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7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周正;李大华;廖云平;林军志;张烨;陈洪凯;祁永爱;王贺-.重庆中梁山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J].中国岩溶,2022(01):67-78
A类:
B类:
中梁山,山岩,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查重,山地区,灾害情况,嘉陵江组,地势,低洼,溶槽,降雨量,地下水水位,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土洞,洞型,力学机制,空吸,潜蚀作用,岩溶塌陷,地质条件,隧道建设,强排,村级,修建,运营过程,诱发因素,地表水,避开,岩溶发育区
AB值:
0.30735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