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夏季稻-虾共作体系中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及部分生态因子分析
文献摘要:
将南京禄口养殖基地15个水深20 cm、具35 cm厚塘底泥和1 kg复合肥的2.5 m×2 m×0.8 m水泥池分为3组,每组5个池,每个池中投放40只(8只/m2)体质量(6.0±1.6)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第一组为稻田养虾组(稻田组),种植袁禾三号水稻,密度为35株/m2;第二组为虾池种稻组(虾池组),种植袁禾三号水稻,但仅于池中央纵向栽培两行,面积为10%;第三组为无稻养虾池(无稻组),常规投喂养殖45 d,研究有无水稻种植对养殖水质和克氏原螯虾生存生长的影响,以探讨虾—稻共生模式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稻田组在高密度水稻的遮阴作用下水温、泥温和光强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P<0.01),减弱了极端环境对螯虾的胁迫,使得稻田组存活数最多(P<0.01),饵料系数最低(P<0.01).但高密度环境下低溶氧水质,硝化功能作用低下,水中氨氮含量高,稻田组螯虾增重最低(P<0.01),产出规格过小,经济效益不高.建议高密度的水稻环境适宜早期育苗,成活率高;低密度水稻环境适宜成虾养殖,产出规格大.未来在虾—稻共生体系中需探究合理空间分布、适宜水稻种植面积等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的参考技术.
文献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稻-虾共生;养殖模式
作者姓名:
郭晏汝;陈友明;桑宁宁;曲继强;黄成;刘茂松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郭晏汝;陈友明;桑宁宁;曲继强;黄成;刘茂松-.夏季稻-虾共作体系中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及部分生态因子分析)[J].水产学杂志,2022(06):100-104
A类:
B类:
共作,克氏原螯虾,分生,生态因子,水深,底泥,复合肥,水泥池,中投,投放,Procambarus,clarkii,第一组,稻田养虾,三号,第二组,虾池,种稻,两行,第三组,投喂,喂养,无水,水稻种植,养殖水质,共生模式,遮阴,水温,极端环境,胁迫,数最多,饵料系数,高密度环境,溶氧,氧水,硝化,功能作用,水中氨氮含量,增重,育苗,成活率高,共生体系,种植面积,养殖模式
AB值:
0.4398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