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可持续宜居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以江汉平原为例
文献摘要:
针对当前宜居性的测度研究未能结合可持续性长期目标及强可持续性的不足,构建可持续宜居性的理论框架并开展实证研究.结合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宏观、微观多层级构建了涵盖3个宜居子系统、4类宜居需求和18项指标的可持续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强可持续性理论,优化可持续宜居性的评价技术体系,以顾及宜居子系统间的不可替代性.使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格网编码分析法,对江汉平原可持续宜居性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可持续宜居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县域可持续宜居性内部极化效应减弱;(2)因自然禀赋、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等因素差异,江汉平原可持续宜居指数呈自东北向西南梯度递减的非均衡空间分布格局;(3)可持续宜居变化指数高值区以汉川市、公安县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分布.这表明可持续宜居水平相对较弱的县域单元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结合可持续宜居指数与可持续宜居变化指数,将县域单元划分为优化建设区、适度建设区和重点建设区.基于强弱可持续理论,对标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县域类型提出的差异化建设建议,正是以江汉平原为代表的平原农业区实现可持续宜居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可持续宜居性相关研究的实践参考.
文献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宜居性;可持续性;县域;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奕云;余梦颖;余珮珩;陈佑淋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香港理工大学 建筑及房地产学系,香港 999077;武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奕云;余梦颖;余珮珩;陈佑淋-.可持续宜居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以江汉平原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2(06):68-84
A类:
强弱可持续理论
B类:
宜居性,江汉平原,原为,强可持续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层级,评价技术,顾及,可替代性,空间分析法,格网,编码分析,时空分布格局,演化规律,宜居水平,极化效应,自然禀赋,地理区位,政府政策,北向西,非均衡,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指数,汉川市,公安县,心向,四周,县域单元,单元划分,优化建设,建设区,同县,县域类型,差异化建设,建设建议,平原农业区
AB值:
0.2713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