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底摩擦属性和脆性层厚度对背驮式盆地地貌形态及形成演化的影响:来自物理模拟的启示
文献摘要:
对背驮式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油气运聚成藏的过程及其机理.前人研究已基本揭示了背驮式盆地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可能的动力学来源,但有关背驮式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因素的物理模拟探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还不足.本文主要根据基底摩擦属性差异和脆性层厚度变化,设计了两个系列5组实验模型,对背驮式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1)脆性层厚度是控制背驮式盆地形成的关键因素,太薄的脆性层厚度不利于形成背驮式盆地,而较厚的脆性层有利于背驮式盆地的形成;2)基底摩擦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背驮式盆地的形成,褶皱—冲断带根带基底高摩擦和前缘低摩擦强度,对背驮式盆地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褶皱—前缘高摩擦强度则阻碍背驮式盆地的形成;3)只有根带具有较大的脆性层剪应力,同时前缘构造带具有较小的基底剪应力,在力学上具备一定的动力学平衡,才能形成形态较为清晰的背驮式盆地;4)四川背驮式盆地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所提供较大的剪应力和川东构造带的基底软弱层改变了该区的基底摩擦强度等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理解背驮式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文献关键词:
背驮式盆地;基底摩擦属性;脆性层厚度;地貌形态;演化特征;物理模拟
作者姓名:
何文刚;余一欣;郑学贤;周杰;江明倩;罗丽虹
作者机构:
遵义师范学院土木工程系 贵州遵义 563006;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科学院 葡萄牙里斯本 1749?01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海洋物探处 天津 30045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何文刚;余一欣;郑学贤;周杰;江明倩;罗丽虹-.基底摩擦属性和脆性层厚度对背驮式盆地地貌形态及形成演化的影响:来自物理模拟的启示)[J].地质科学,2022(04):975-990
A类:
基底摩擦属性,脆性层厚度,背驮式盆地
B类:
地貌形态,形成演化,物理模拟,油气运聚,成藏,构造几何,几何学,学来,控制因素,实验模型,成因机制,分析和探讨,太薄,较厚,摩擦强度,褶皱,冲断带,前缘,低摩擦,带具,剪应力,动力学平衡,青藏高原,隆升,川东,软弱层,指示意义,演化特征
AB值:
0.2047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