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23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引起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导致其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为川崎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科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KD病例共241例,剔除其中不符合要求的6份病例,共纳入235例.对这2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导致其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2016年至2019年该医院KD的检出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P<0.05).在235例KD患儿中,以男性患儿居多,其中位发病年龄为18个月,其中5岁以下的患儿有200例(占85.11%).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症状,其中绝大多数患儿均有口腔改变(口唇红伴干裂出血、杨梅舌等)、球结膜充血、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在235例KD患儿中,发生CAL的患儿有67例(占28.51%),未发生CAL的患儿有168例(占71.4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患不完全KD(iKD)及血红蛋白(Hb)、血钠(Na)水平降低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患儿以男性居多,其年龄多小于5岁,且多存在发热、口腔改变、球结膜充血、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临床表现.KD患儿CAL的发生率较高.导致此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有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患iKD及Hb、血Na的水平降低.
文献关键词:
川崎病;临床特点;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
作者姓名:
王玲;范晓晨
作者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 合肥 230022;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安徽 合肥 23005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玲;范晓晨-.23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引起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2(17):39-41
A类:
iKD
B类:
川崎病,临床特点,冠状动脉损害,CAL,集安,儿童医院,医院感染,感染科,符合要求,发病年龄,热症,口唇,唇红,干裂,杨梅,球结膜,结膜充血,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持续时间,10d,Hb,血钠,Na,平降,此病
AB值:
0.20869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