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进一步探讨该类患者术后有效机械通气体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HA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9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4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氧合指数比较,当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12 h[MD=57.31,95%CI(35.84,78.77),P<0.001]、开始时间为术后6 h[MD=71.98,95%CI(64.34,79.61),P<0.001]及采用间断俯卧位通气[MD=37.97,95%CI(18.36,57.58),P=0.001]时,俯卧位通气氧合指数高于仰卧位通气;氧分压比较,当俯卧位通气吸氧浓度>仰卧位通气吸氧浓度时,患者俯卧位通气氧分压高于仰卧位通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5.70,95%CI(0.46,10.94),P=0.03];临床结局比较,俯卧位通气的机械通气时间[MD=-56.47,95%CI(-72.62,-40.33),P<0.001]、ICU入住时间[MD=-60.82,95%CI(-76.82,-44.81),P<0.001]及住院时间[MD=-44.36,95%CI(-63.10,-25.62),P<0.001]均低于仰卧位通气.结论 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而对改善患者氧分压无明显作用.该研究各评价指标存在异质性,且纳入的研究及样本量较少,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及开始时间不统一,尽管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但仍然无法明确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持续时间和开始时间.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评价俯卧位通气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文献关键词: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呼吸;人工;缺氧;护理;Meta分析;循证护理学
作者姓名:
姜会;柏晓玲;成忠莎;韦清;张家兴;江雪
作者机构:
563000 遵义市 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ICU;贵州省人民医院药剂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姜会;柏晓玲;成忠莎;韦清;张家兴;江雪-.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2(16):2010-2018
A类:
B类:
俯卧位通气,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Embase,Cochrane,Library,CINHAL,万方数据库,医学文献,文献数据库,随机对照试验,时限,建库,照纳,排除标准,选文,文献质量评价,RevMan,氧合指数,指数比较,MD,开始时间,仰卧位通气,氧分压,分压比,气吸,吸氧,氧浓度,临床结局,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善体,样本量,亚组分析,最佳持续时间,大样本,心脏手术,循证护理学
AB值:
0.17291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