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历史
文献摘要:
中国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敏感的农牧交错带.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技术一直在发展.厘清其历史对中国水土保持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指导意义.笔者首次基于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视角,收集整理大量的一手历史档案,系统地梳理近70年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的历史脉络,揭示1956-1962年、1963-1978年、1979-1985年、1986-1996年和1997年至今5个历史阶段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特征,并探究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水土保持技术历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曲折过程;2)水土保持技术取得从地方规定到行业标准再到国家标准的阶梯式进步;3)社会人文因素导致水土保持技术实施数量和侧重差异,综上,国家宏观政策、技术标准、项目实施和配套机构推动了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在时间维度的演进;而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则导致相似自然环境的水土保持技术存在空间差异.
文献关键词:
水土保持技术;发展;驱动因素;黄土丘陵沟壑区;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静
作者机构:
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010070,呼和浩特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静-.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历史)[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2(05):141-150
A类:
B类: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水土流失,极度,农牧交错带,收集整理,一手,历史档案,历史脉络,历史阶段,发展特征,驱动因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阶梯式,社会人文因素,技术实施,宏观政策,项目实施,时间维度,地方经济,技术存在,空间差异
AB值:
0.16254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