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免耕对不同麦玉轮作方式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文献摘要:
为探讨耕作及轮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免耕、传统耕作2种耕作方式,以及小麦-玉米轮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冬油菜-玉米轮作3种种植模式,共形成6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ITs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硝态氮以及铵态氮含量,且在免耕小麦/玉米间作处理下更明显;对有效序列进行OUT聚类后共得到2065个OUTs,经注释划分为11个门,35个纲,92个目,171个科,312个属和628个种;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是农田土壤的优势菌门,在纲水平上,粪壳菌纲和伞菌纲是农田土壤的优势菌纲.相对于其他处理,免耕小麦/玉米间作更有利于提高了处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伞菌纲的相对丰度,其相对丰度分别是49.30%、22.65%和21.33%;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丰富度,且各处理间差异性不显著;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表明,免耕小麦-玉米-冬油菜轮作和免耕小麦-玉米轮作的土壤真菌群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传统小麦/玉米间作的土壤真菌群落与其他处理产生明显的分离效应.综上所述,免耕小麦/玉米间作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可以作为该研究区重点推广和应用的种植模式.
文献关键词:
免耕;土壤真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轮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田琨;杨彩红
作者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兰州7300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田琨;杨彩红-.免耕对不同麦玉轮作方式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04):142-148
A类:
ITsDNA
B类:
免耕,麦玉轮作,轮作方式,土壤真菌群落,真菌群落结构,农田土壤,耕作方式,小麦,冬油菜,种植模式,共形,土壤理化性质,高通量测序技术,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氮含量,OUTs,经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优势菌,粪壳菌纲,伞菌,相对丰度,Alpha,多样性分析,丰富度,各处,主坐标分析,PCoA,分离效应,综上所述,推广和应用
AB值:
0.22675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