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水星的探测与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水星是太阳系内距离太阳最近的类地行星.水星具有类地行星中最大的未压缩密度,这意味着水星有一个巨大的金属核和异常高的金属/硅酸盐比值,研究其形成过程和机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10年来美国NASA信使号(MESSENGER)对水星的观测和数据采集极大地促进了水星的研究进展.信使号对水星表面的观测揭示了水星和地球一样具有一个全球规模的偶极磁场,这是水星具有液态的金属外核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水星表面富含挥发分但却贫铁,暗示水星可能在非常还原的条件下形成;陨石坑和火山作用在水星表面广泛分布,褶皱脊和地堑等构造单元也是盆地中常见的构造单元.这些观测对研究水星的成因、热演化历史、形成过程中元素的分配行为和表面的火山作用等提供了一定的制约.鉴于水星在太阳系类地行星中的特殊性,研究水星的地质、化学、物理特征及形成过程将有助于人们理解早期太阳系物理化学过程及类地行星的形成过程.本次研究系统地综述近年来人们根据信使号数据对水星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探讨了关于水星研究仍然可能存在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
文献关键词:
水星形成机制;液态外核;富挥发分;低氧逸度;构造特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泽明;李元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 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泽明;李元-.水星的探测与研究进展)[J].地球化学,2022(02):133-160
A类:
水星形成机制,液态外核
B类:
太阳系,类地行星,压缩密度,硅酸盐,NASA,信使,MESSENGER,星表,力证,暗示,陨石坑,火山作用,面广,褶皱,构造单元,热演化,中元,分配行为,物理特征,物理化学,化学过程,研究系统,号数,科学问题,富挥发分,低氧逸度,构造特征
AB值:
0.25921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