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地方色彩"如何"发明":1940-1980年代赵树理评价史中的地方性问题
文献摘要:
1940-1980年代,在对赵树理小说的评价中,"地方色彩"逐渐被"发明"出来赋予他的创作.一方面,1940年代批评家经由论争形成的"民族形式"期待视野与赵树理的小说相遇合,"民族形式"透镜之下赵树理小说并未展现出明显的"地方色彩".另一方面,运用方言土语的方式,对于风景和风俗人情具有亲和感的描写,独特的地方认知观念,这些都将赵树理的小说与惯常的"地方色彩"认知框架相分离.到了 1980年代,深度形塑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民族化诉求失去影响力,文本阐释出现了断裂和空位.地方性恰逢其时地填充了空缺,并将大众化、民族化的构成元素重组,编入自己的叙述话语,原有的普遍性也就被安置于地方的特殊性之中了.
文献关键词:
赵树理;评价史;地方色彩;地方性;民族形式
作者姓名:
张永新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永新-."地方色彩"如何"发明":1940-1980年代赵树理评价史中的地方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02):82-91
A类:
B类:
地方色彩,赵树理,评价史,地方性,批评家,论争,民族形式,期待视野,相遇,遇合,透镜,方言土语,风俗人情,描写,惯常,认知框架,相分离,形塑,大众化,民族化,文本阐释,释出,了断,空位,恰逢,空缺,构成元素,编入,安置
AB值:
0.38732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