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CT三维成像在颈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中"V"点定位的作用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CT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中"V"点确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行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并成功随访的患者50例,均为单侧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且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发现颈椎失稳.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2(40~75)岁,C4/5节段14例,C5/6节段25例,C6/7节段11例.患者分为两组,术中常规C臂X线机下定位"V"点为A组(26例),术前通过3D-CT技术确定"V"点为B组(24例),比较二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20±2.56)月(3~13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防评分、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稳定性,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V"点定位有重要意义.
文献关键词:
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CT三维成像技术;V点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简伟;徐聪;艾雯;尹生江;毕振宇;吴泽斌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脊柱微创科,北京 10009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昌 330006;南昌医学院助产系,南昌 330025;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放射科,南昌 330003;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州 510515;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南昌 3300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简伟;徐聪;艾雯;尹生江;毕振宇;吴泽斌-.CT三维成像在颈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中"V"点定位的作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2(06):720-724,729
A类:
B类:
路经,经皮脊柱内镜,内镜术,点定,three,dimensional,computed,tomography,颈椎后路,椎间孔,髓核摘除术,回顾分析,单侧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颈椎失稳,中男,平均年龄,C4,节段,C5,C6,下定,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手术疗效,统计学分析,随访时间,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脊柱内镜手术,手术中,三维成像技术
AB值:
0.2657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