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监测在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在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在电极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全身麻醉下双侧丘脑底核(STN)DBS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简称全麻组),以及同期接受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相联合的双侧STN-DBS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简称局麻+全麻组)的临床资料。全麻组患者术中选择双侧口轮匝肌、大小鱼际肌和踇短屈肌,记录CMAP的引出情况。局麻+全麻组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给予术中电刺激,并记录出现锥体束反应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刺激电压阈值、术后CT与术前MRI影像融合结果显示的电极位置,以及与术前(药物关期)相比,两组术后开机3个月(药物关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结果:全麻组与局麻+全麻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性别比例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1)30例全麻组患者给予术中电刺激时均记录到典型的CMAP。(2)全麻组3组肌肉CMAP引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轮匝肌最高(60/60),其次是大小鱼际肌(35/60),踇短屈肌未记录到CMAP。(3)全麻组中3例患者、局麻+全麻组中4例患者进行了电极位置的调整;两组中未做电极位置调整的患者相比较,电压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两组患者术后CT与术前MRI的融合结果显示电极位置良好,全麻组双侧副反应触点外缘距内囊内缘的距离与局麻+全麻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UPDRS-Ⅲ评分改善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麻DBS中电刺激时记录CMAP是一项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技术;其中面部及上肢的CMAP更容易被记录到;电压阈值的大小能够为电极与内囊相对距离的判断及术中电极位置的调整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全麻下电极植入的精准度,避免锥体束反应的发生。
文献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帕金森病;麻醉,全身;术中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电极定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倩倩;陈思;徐淑军;李卫国;马翔宇;徐硕;杨宁;郭兴;张超;李超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济南 25001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倩倩;陈思;徐淑军;李卫国;马翔宇;徐硕;杨宁;郭兴;张超;李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监测在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2(07):723-729
A类:
术中电刺激
B类: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术,CMAP,DBS,电极定位,山东大学,齐鲁,神经外科,丘脑底核,STN,帕金森病患者,全麻,局部麻醉,相联,局麻,小鱼际,引出,清醒状态,锥体束,激电,影像融合,电极位置,开机,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改善率,前药,性别比例,录到,未记录,副反应,触点,外缘,内囊,内缘,中面部,上肢,相对距离,电极植入,深部脑刺激法
AB值:
0.22724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