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后社会史论战时期的学术转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以陶希圣、郭沫若、侯外庐为例
文献摘要:
"后社会史论战时期"即《读书杂志》1933年停刊至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这一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史学界出现了三种相对于社会史论战的学术转向,代表人物分别是陶希圣、郭沫若以及侯外庐.陶希圣转向史料整理而回避马克思主义,走回类似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实验主义路径;郭沫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转向史料的整理与考证;侯外庐则潜心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郭沫若和侯外庐从史料和理论两个方面推动了经典意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终形成,他们的学术风格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大优良传统,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仍然具有路径式的典范意义.
文献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陶希圣;郭沫若;侯外庐
作者姓名:
程鹏宇
作者机构: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程鹏宇-.后社会史论战时期的学术转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以陶希圣、郭沫若、侯外庐为例)[J].近代史研究,2022(03):131-141
A类:
陶希圣
B类:
社会史论战,战时,学术转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郭沫若,侯外庐,读书,停刊,全民族抗战,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史学界,代表人物,若以,史料整理,走回,胡适,实验主义,潜心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与运用,学术风格,优良传统,中国史,典范意义,唯物史观
AB值:
0.2960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