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长期观测技术回顾和展望
文献摘要:
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对海底地质灾害过程反应敏感,是表征海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压力观测可以判断海床的稳定状态,对于海底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观测存在(1)超高背景压力下的高精度测量;(2)贯入过程传感器超量程破坏;(3)系统长期供电及传感器漂移;(4)深海海底布放和回收等技术难点.国际上海底孔隙压力观测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逐渐形成了系列核心监测技术和成熟的商业化设备产品.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NGI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共同研发的NGI-Illinois压差式孔隙压力观测系统,是已知最早的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观测设备.此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相继研发了不同结构的观测设备,覆盖浅海到深海.其中,英国海洋科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的深海孔隙压力原位长期观测设备PUPPI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该设备能够在6 000 m水深的环境中连续运行一年,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海底孔隙压力观测设备,其现代化的设备结构和设计理念被后续的观测设备广为借鉴.21世纪以来,得益于海洋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国际孔隙压力观测技术发展呈现加速趋势.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研发的Piezometer系列孔隙压力观测探杆,代表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可能是目前应用次数最多的海底孔隙压力观测设备.我国在深海探测、观测技术领域起步较晚,在深海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长期观测技术方面几乎空白,发展很不成熟.其中,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较多的探索性研发工作.近年来,以港珠澳大桥建设、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为标志的大批国家级海洋建设项目如火如荼,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快速起步,深海孔隙压力原位长期监测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深海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长期监测技术.本文回顾了国际、国内海底孔隙压力观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分析总结孔隙压力观测技术及其应用中涉及的一些核心技术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文献关键词:
原位长期观测;孔隙压力;海洋沉积物;地质灾害;海洋工程
作者姓名:
陈天;贾永刚;刘涛;刘晓磊;单红仙;孙中强
作者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天;贾永刚;刘涛;刘晓磊;单红仙;孙中强-.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长期观测技术回顾和展望)[J].地学前缘,2022(05):229-245
A类:
原位长期观测,海底地质灾害,过程传感,桑迪亚,PUPPI,IFREMER,Piezometer,原位长期监测
B类:
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观测技术,害过,海床,压力观,稳定状态,地质灾害预测,预测预警,警具,高背景,背景压力,高精度测量,贯入过程,超量,量程,传感器漂移,海海,底布,布放,技术难点,底孔,始发,挪威,岩土工程,工程研究,NGI,美国伊利诺伊大学,Illinois,压差式,观测系统,观测设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浅海,海洋科学研究,发成,水深,连续运行,设备结构,广为,于海洋,海洋开发,开发研究,测探,探杆,数最多,深海探测,技术领域,深海沉积物,中国海,海洋大学,海洋研究,港珠澳大桥,大桥建设,南海,海天,试采,海洋建设,如火如荼,深海油气,油气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开采利用,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海洋工程,自主知识产权,内海,海洋沉积物
AB值:
0.27418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