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祁连山区演替先锋物种西藏沙棘的种群结构及动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文献摘要:
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是青藏高原高寒区特有的低矮灌木和植被演替先锋物种,具有优良的水土保持功效,对高海拔环境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但有关其种群结构及动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少有研究,阻碍了对西藏沙棘适应高寒生境生态策略的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区生态脆弱,乡土物种西藏沙棘常在海拔2 700-3 300 m的高寒退化草地呈斑块状分布,对该区水源涵养林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祁连山区3个海拔(2 868、3 012、3 244 m)的西藏沙棘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及绘制存活曲线,分析西藏沙棘的种群结构特征和种群动态,并利用种群动态量化分析和时间序列模型定量研究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西藏沙棘种群的基径、株高和冠幅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个海拔种群均呈中龄期个体丰富,老幼龄期个体较少的纺锤型年龄结构,充足的中龄期个体可以维持种群短期稳定.2)种群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型,存活能力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死亡率和消失率均较高,呈高海拔>低海拔>中海拔的趋势,3个海拔种群均缺乏幼苗,未来均将走向衰退,高海拔种群较其他海拔提前进入衰退期;各海拔老龄期生命期望值为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3)各海拔种群动态指数(Vpi)均趋于0,表明各种群均趋于稳定,中海拔种群受随机干扰风险概率的极大值(Pmax)最小,表明受随机干扰时中海拔种群最稳定,中海拔更适宜西藏沙棘的生存.4)未来2、4、6个龄级时间后,3个海拔的中、老龄期苗木增多,小龄期苗木数目减少,且各海拔种群均面临幼苗补充不及时的风险,各种群将由稳定向衰退发展,幼苗的缺少,种内、种间竞争及环境胁迫是造成种群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
文献关键词:
青藏高原;西藏沙棘;年龄结构;种群动态;海拔梯度
作者姓名:
卢晶;马宗祺;高鹏斐;樊宝丽;孙坤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卢晶;马宗祺;高鹏斐;樊宝丽;孙坤-.祁连山区演替先锋物种西藏沙棘的种群结构及动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22(05):569-579
A类:
高原高寒区
B类:
祁连山区,西藏沙棘,海拔梯度,Hippophae,tibetana,低矮,灌木,植被演替,水土保持,高海拔环境,环境表现,生态适应性,响应规律,生境,生态策略,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脆弱,乡土物种,高寒退化草地,斑块状,水源涵养林,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种群结构特征,时间序列模型,定量研究,基径,株高,冠幅,老幼,幼龄期,纺锤,年龄结构,Deevey,低海拔,中海拔,幼苗,衰退期,生命期望,期望值,种群动态指数,Vpi,随机干扰,干扰风险,风险概率,极大值,Pmax,更适宜,龄级,苗木,种内,种间竞争,环境胁迫,成种
AB值:
0.28492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