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局部振动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比较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对照组每周一至周六进行60 min的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为主),每次治疗时间60 min,6次/周,共治疗4周;振动组和ESWT组每周一、三、五按照对照组内容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每周二、四、六在常规康复治疗50 min的基础上,振动组加入10 min局部振动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ESWT组则加入10 min的ESWT(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周后(治疗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踝关节跖屈角度、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步频、步幅六种方法对3组患者的肌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CSS[(9.87±2.07)、(8.65±1.77)和(7.39±1.97)分]、PROM[(54.17±5.12)°、(57.57±5.79)°和(61.43±6.24)°]、踝跖屈角度[(35.70±5.73)、(31.13±4.33)和(27.52±4.15)°]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CSS(11.39±2.76)、(11.61±2.44)和(11.43±2.72)分;PROM(50.83±5.47)°、(51.04±6.28)°和(50.78±5.99)°;踝跖屈角度(39.71±6.40)°、(38.30±6.72)°和(39.17±7.4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的CSS、PROM、踝关节跖屈三个指标均逐级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10 m MWS[(22.13±6.03)、(27.22±7.70)和(29.09±7.33)m/min]、步频[(21.65±6.68)、(26.35±7.00)和(27.74±7.01)步/min]、步幅[(22.39±6.21)、(29.09±8.03)和(31.04±8.01)cm]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10m MWS(2.13±1.42)、(2.22±1.44)和(2.30±1.61)m/min;步频(12.13±4.71)、(13.09±4.58)和(11.70±4.00)步/min;步幅(9.57±3.94)、(10.26±4.08)和(10.61±3.56)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振动组和ESWT组的10 m MWS、步频、步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但振动组和ESWT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和步行能力,且体外冲击波在改善痉挛方面优于局部振动,但二者在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文献关键词:
局部振动;体外冲击波;脑卒中;痉挛;步行能力
作者姓名:
张伟;李瑞青;谷玉静;郭银涛;刘向哲
作者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郑州 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郑州 450000
引用格式:
[1]张伟;李瑞青;谷玉静;郭银涛;刘向哲-.局部振动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04):318-323
A类:
运动再学习技术
B类: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肌痉挛,步行能力,纳入标准,脑卒中偏瘫患者,ESWT,周一,周六,常规康复治疗,Bobath,治疗时间,周二,局部振动治疗,康复训练,综合痉挛量表,CSS,关节活动范围,PROM,踝关节,大步,步行速度,MWS,步频,步幅,六种,痉挛程度,内治,逐级,10m,面无
AB值:
0.17233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