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间座壳菌种类鉴定
文献摘要:
为明确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9年在北京市、四川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对与已报道的其他叶斑病症状明显不同的一种甜樱桃叶斑病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EF1-α、TUB2和CAL)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新发现的这种甜樱桃叶斑病通常从叶边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灰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有时形成穿孔.从病样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单孢系菌株,结合其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等,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最终将10株菌株鉴定为甜樱间座壳Diaportheeres(5株)和大豆间座壳D.sojae(5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甜樱间座壳和大豆间座壳对甜樱桃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
文献关键词:
甜樱桃;叶斑病;间座壳属;病原菌鉴定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周悦妍;张玮;李兴红;冀树娴;韩昌坪;燕继晔
作者机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方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7;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北京10019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周悦妍;张玮;李兴红;冀树娴;韩昌坪;燕继晔-.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间座壳菌种类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22(04):1077-1084
A类:
Diaportheeres
B类:
甜樱桃,樱桃叶斑病,间座壳菌,种类鉴定,病原菌种类,病症状,组织分离,分离法,病原菌分离,分离纯化,形态学特征,ITS,EF1,TUB2,CAL,离体叶片接种,致病性测定,新发现,灰褐色,色晕,穿孔,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终将,菌株鉴定,大豆,sojae,测定结果,有致,柯赫氏法则,间座壳属,病原菌鉴定
AB值:
0.317368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