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曲穗草属天然杂种的鉴定及形成研究
文献摘要: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细胞学、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小麦族曲穗草属(Campeiostachys)的两株疑似天然杂种进行鉴定,探究其可能的亲本及杂种形成机制.结果显示:两株天然杂种在形态上与短芒曲穗草(Cam-peiostachys breviaristata(Keng)Y.H.Zhou,H.Q.Zhang et C.R.Yang.)相近,长势优于后者,但其花粉育性(13.30%和21.20%)和结实率(10.70%和18.60%)较低;细胞学分析表明两株天然杂种均为六倍体(2n=42),染色体组组成为StStYYHH;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杂种的可能亲本为短芒曲穗草、无芒披碱草(Ely-mus submuticus Keng)、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Nevski)Hand.-Mazz).基于杂种具有无芒或短芒的特征,结合形态学特征,推测短芒曲穗草和无芒披碱草为两株天然杂种可能的亲本供体,且短芒曲穗草为母本.
文献关键词:
曲穗草属;天然杂种;DMC1;rps16
作者姓名:
侯晨曦;翟星光;吴丹丹;周永红;张昌兵;张海琴
作者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成都611130;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611130;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成都610000;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 成都61113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侯晨曦;翟星光;吴丹丹;周永红;张昌兵;张海琴-.曲穗草属天然杂种的鉴定及形成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22(01):11-20
A类:
曲穗草属,天然杂种,Campeiostachys,peiostachys,breviaristata,StStYYHH,submuticus,atratus,DMC1
B类:
系统发育分析,小麦,两株,亲本,Keng,Zhou,Zhang,et,Yang,长势,花粉育性,结实率,细胞学分析,六倍,2n,组组,披碱草,Elymus,Nevski,Hand,Mazz,形态学特征,供体,母本,rps16
AB值:
0.27580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