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分布式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模型初探
文献摘要:
为研究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协同过程机理对丘陵山区环境改善的作用,本研究研发出一种分布式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模型,该模型通过耦合多个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关键过程模块,从源、流、汇等角度精准刻画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过程机理;进而开发了基于优化算法的汇流模块,解决了分布式模型运算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本研究利用新模型评价了三峡库区菁林溪流域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并模拟了退耕还林、化肥减量、坡改梯和滨岸缓冲带对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菁林溪流域年均泥沙、吸附态磷、溶解态磷的负荷量分别为17.23 t·hm-2、1.22 kg·hm-2和0.56 kg·hm-2,入河量分别为9032.2 t·a-1、601.3 kg·a-1和541.7 kg·a-1,分别占负荷量的54.32%、50.87%和72.99%.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吸附态磷负荷强度为坡耕地>林地>水田,溶解态磷负荷强度为坡耕地>水田>林地,表明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区与传统农业面源有所差异.同时,滨岸缓冲带的防控效果最好,可减少25.01%的泥沙量和26.22%的吸附态磷.本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效果,可为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过程机理精准解析和优化防控提供依据.
文献关键词:
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分布式模型;吸附态磷;丘陵山区;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朱凯航;陈磊;王怡雯;刘国王辰;颜小曼;郭晨茜;张亮;沈珍瑶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 43007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朱凯航;陈磊;王怡雯;刘国王辰;颜小曼;郭晨茜;张亮;沈珍瑶-.分布式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模型初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2(11):2382-2394
A类:
B类:
水土流失,型面,面源污染模型,丘陵山区,同过,过程机理,山区环境,环境改善,关键过程,画水,污染过程,汇流,分布式模型,运算效率,研究利用,模型评价,三峡库区,溪流,流域水,时空演变,演变规律,退耕还林,化肥减量,坡改梯,滨岸,缓冲带,防治效果,吸附态磷,溶解态磷,负荷量,h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负荷强度,坡耕地,林地,水田,明水,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区,传统农业,农业面源,防控效果,泥沙量,措施效果,精准解析,优化防控
AB值:
0.291194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