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成都平原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不同母质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区域土壤磁化率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土壤环境变化规律和土壤演化特点,为区域土壤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174个土壤剖面的675个采样数据,分析成都平原不同农地利用方式和母质条件下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差异,采用时空替代法探究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农田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磁化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0~20 cm 土层土壤磁化率(23.30×10-8 m3 kg-1)显著大于20~40 cm和40~60 cm 土层(20.42×10-8 m3 kg-1和19.36×10-8 m3 kg-1).总体上,稻—蔬轮作地各土层土壤磁化率显著高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和园林地,是后2种农地利用方式的1.57~2.15倍;园林地各土层土壤磁化率则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相差不大.但稻—蔬轮作地和园林地土壤磁化率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间的差异随着成土母质的变化而变化.Q3老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稻—蔬轮作地4个层次土壤磁化率均显著高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P<0.05),而Q4灰色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稻—蔬轮作地土壤磁化率仅在40~100cm土层显著高于稻—麦/油轮作地(P<0.05).园林地土壤剖面磁化率在Q3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略高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在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则低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同时,在传统稻—麦/油轮作地上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各土层磁化率均显著高于Q3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P<0.05),但在园林地上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各土层磁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P>0.05).[结论]以上结果说明,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磁化率的影响依赖于母质.传统稻—麦/油轮作地转变为稻—蔬轮作地和园林地改变了土壤剖面磁性特征;与传统稻—麦/油轮作相比,稻—蔬轮作显著增强了 Q3老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各土层的磁性,但只增加了 Q4灰色冲积物发育土壤40~100 cm 土层的磁性;园林地则明显降低了 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土壤剖面的磁性.
文献关键词:
土壤磁化率;农地利用转变;土壤剖面;成土母质;成都平原
作者姓名:
张元媛;李呈吉;方红艳;邓茜;李艾雯;曾杰熙;李一丁;吴德勇;王昌全;李启权
作者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元媛;李呈吉;方红艳;邓茜;李艾雯;曾杰熙;李一丁;吴德勇;王昌全;李启权-.成都平原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不同母质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影响)[J].土壤通报,2022(01):89-96
A类:
土壤资源管理,农地利用转变
B类:
成都平原,利用方式,方式转变,同母,土壤剖面,土壤磁化率,土壤环境,演化特点,采样数据,下土,替代法,农田土壤,土层深度,轮作,油轮,林地土壤,成土母质,Q3,冲积物,Q4,100cm,上略,略高于,PP,磁性特征
AB值:
0.1121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