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穴位埋线联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文献摘要:
目的:评价穴位埋线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CAG的机制.方法:Hp(+)脾胃虚弱证CA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治疗组7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四联疗法2周,同时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4片/次,3次/d,治疗组给予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位埋线,每周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并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镜黏膜评分及病理组织学评分、生存质量量表评分(PRO量表评分以及HAMA量表评分),13C呼气试验检测Hp根除率及6个月后复发率,ELISA法测定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计算PGⅠ/PGⅡ.结果:治疗后,两组H 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黏膜评分、病理组织学评分、PRO量表评分及H A M A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G-17、PGⅠ、PGⅡ含量及PGⅠ/PGⅡ均升高(P<0.01,P<0.05).治疗组的胃部喜按或喜暖评分、食少纳呆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胃黏膜花斑评分、糜烂评分、慢性炎性反应评分、活动性评分及HAMA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血清G-17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显效率为40.85%(29/71),高于对照组的23.53%(16/68,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脾胃虚弱证C A G,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可能是通过修复胃黏膜,增加G-17、PG的分泌实现的.
文献关键词:
穴位埋线;幽门螺旋杆菌(+);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白文筠;梁峻尉;苗秀明;闫华;迟莉丽
作者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济南25000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济南25000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济南25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白文筠;梁峻尉;苗秀明;闫华;迟莉丽-.穴位埋线联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22(06):537-543
A类:
B类:
穴位埋线,对幽门螺旋杆菌,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四联疗法治疗,Hp,CAG,胃复春片,中脘,足三里穴,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胃镜,病理组织学,生存质量,量量,PRO,HAMA,13C,呼气试验,试验检测,根除率,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PG,胃部,喜按,少纳,胃黏膜,花斑,糜烂,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评分,显效,疗效显著,复胃
AB值:
0.19550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