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镇静、脑神经保护等基础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模拟电针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2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CA-Vm)、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流速(VICA-Vm)及Lindegaard指数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NO和ET-1水平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治疗组中有1例退出,对照组中有3例退出.最终治疗组59例、对照组57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2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流速、Lindegaard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流速、Lindegaard指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NO和ET-1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血清NO和ET-1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1%(58/59),对照组为77.19%(44/5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改良Rankin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2周后,治疗组发生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1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9%(1/59);对照组发生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7例,血管痉挛相关脑梗塞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30%(11/57);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能明显降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血清ET-1水平,疗效显著.
文献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电针;艾灸;脑血管痉挛;一氧化氮;内皮素-1;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云会;朱文锐;贾文瀚;陈建基;林诗雨
作者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云会;朱文锐;贾文瀚;陈建基;林诗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01):99-105
A类:
VICA
B类:
电针,艾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脑血管痉挛,临床观察,一氧化氮,内皮素,ET,吸氧,镇静,脑神经保护,常规处理,针刺治疗,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CA,Vm,颈内动脉,颅外,外段,Lindegaard,Rankin,研究过程,总有效率,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发生率,脑梗塞,低血清,疗效显著
AB值:
0.143498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