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琼州海峡两次高压后部型海雾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
文献摘要: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和NCEP分析资料,对2018年2月17-20日和2019年2月4-6日春节期间发生在琼州海峡的两次持续性海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能见度格点数据、卫星、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海雾天气的天气背景、发展演变过程、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云—雾辐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次海雾过程均发生在入海变性冷高压后部,2018年海雾过程为偏东方向的水汽输送,低层湿层深厚,不断增长的湿度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使得平流雾持续时间超过10 h,最低能见度达100 m.同时海雾发展期间伴随云雾共存现象,中层云区的存在白天可减小地面接收的短波辐射,减弱增温效应,夜间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较低的温度和逆温层稳定维持,对海雾的长时间发展和维持起到促进作用;2019年海雾过程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偏弱,湿层浅薄,海雾由陆地发展延伸而来,发展面积小,日出后很快消散.
文献关键词:
琼州海峡;海雾;WRF模式;数值模拟;云雾共存
作者姓名:
杨薇;张春花;冯箫;李勋;林建兴
作者机构:
海南省气象台,海南海口 570203;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5702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薇;张春花;冯箫;李勋;林建兴-.琼州海峡两次高压后部型海雾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22(03):762-774
A类:
云雾共存
B类:
琼州海峡,后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NCEP,春节期间,持续性海雾,海雾过程,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格点,自动站,观测资料,雾天,天气背景,发展演变,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辐射作用,入海,冷高压,偏东,水汽输送,低层,水汽辐合,平流雾,低能见度,发展期,存现,中层,层云,白天,短波辐射,增温,近地,逆温层,东南方,浅薄,展延,日出,很快,快消,消散
AB值:
0.36297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