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观察与研究(上)
文献摘要:
滇东北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苗寨的王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在滇黔川交界一带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第五代传人王杰锋制作的芦笙,于2006年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杰锋本人于2007年也在国家级传承人行列中榜上有名,其子王爱华,是第六代传人.王氏制作芦笙的核心技术,是发音管的安装和簧片的制作.王氏芦笙制作,从严格的选材到繁杂的烘干处理、独到的簧片改良、紧实耐用的树皮箍、严丝合缝的穿管及簧片的卡槽固定等技术,使其制作的芦笙,音色明亮、经久耐用,得到了苗族同胞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王氏父子的芦笙制作技艺,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在由地方政府举办的"苗族芦笙传统技艺培训班"上传承教授,无私地把家传的芦笙制作技艺,传授给前来学习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学员.
文献关键词:
王杰锋;王爱华;滇东北次方言苗族;芦笙制作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云惠
作者机构:
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 657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云惠-.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观察与研究(上))[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03):39-52
A类: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王杰锋,王爱华
B类:
芦笙制作,田野观察,昭通市大关县,天星,在滇,百多年,第五代,传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人行,行列,榜上有名,其子,第六代,发音,簧片,从严,选材,繁杂,烘干,独到,树皮,严丝合缝,穿管,管及,音色,明亮,经久耐用,同胞,王氏父子,制作技艺,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苗族芦笙,传统技艺,培训班,承教,无私,私地,家传,传授给,前来,学员
AB值:
0.31633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