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农田防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形态特征
文献摘要:
探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形态变化,以阐明农田防护林地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选取黑龙江省拜泉县樟子松纯林、落叶松纯林、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型的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指标、氮素形态指标及氮转化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混交林根际土壤的酸性程度高于纯林,其中,樟子松纯林根际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林型,落叶松纯林土壤电导率最高,其根际电导率值高达(53.33±2.54)μS/cm,混交林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纯林(P<0.05);混交林两树种的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各自纯林(P<0.05),表明混交林土壤氮素成分在3种林型中最优;与其他林型相比,樟子松纯林根际土壤功能基因拷贝数(amoA-AOA、amoA-AOB、nirS、nosZ、narG、nifH)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表明其影响了土壤氮转化速率,降低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氮素形态变化与土壤理化指标和氮转化功能基因密切相关,amoA-AOA基因与amoA-AOB基因分别为研究区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影响最大的因子,说明硝化作用在土壤氮转化中占主导位置.综上,防护林型的适宜建设程度由大到小为:混交林、落叶松纯林、樟子松纯林.
文献关键词:
拜泉县;农田防护林:林地类型;根际与非根际:理化指标;土壤氮;功能基因
作者姓名:
李德文;季倩如;刘英;周文玲;吴嘉仪;赵雨森
作者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哈尔滨1500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德文;季倩如;刘英;周文玲;吴嘉仪;赵雨森-.农田防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形态特征)[J].森林工程,2022(03):8-15,25
A类:
B类:
农田防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非根际土壤,土壤氮素,氮素形态,形态变化,土壤氮循环,建设管理,黑龙江省,拜泉县,樟子松,纯林,落叶松,混交林,林型,土壤理化指标,形态指标,氮转化功能基因,基因拷贝数,土壤电导率,土壤容重,树种,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氮含量,土壤功能,amoA,AOA,AOB,nirS,nosZ,narG,nifH,土壤氮转化,转化速率,冗余分析,RDA,硝化作用,林地类型
AB值:
0.2053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