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析因设计观察针刺及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及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8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12例.A组患者予常规治疗,B组患者予常规治疗+生物反馈治疗,C组患者予常规治疗+针刺治疗,D组患者予常规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针刺治疗.基于析因设计比较4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生存质量及肛管直肠动力学.结果:通过析因设计分析治疗后各组VAS评分情况,在α=0.05水准上,模型Corrected Model检验F=6.81,P=0.00<0.05,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刺与生物反馈的交互作用统计分析结果中,F=3.26,P=0.08,P>0.05,提示针刺、生物反馈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分析生物反馈的单独效应结果中显示,F=10.21,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就针刺的单独效应结果来看,F=6.97,P=0.01<0.05,可见生物反馈和针刺均对肛门直肠痛有改善效果.4组患者治疗后PAC-QOL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后PAC-QOL评分A组最高、B组及C组居中、D组最低,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D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4组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变化中D组最高、B组及C组居中、A组最低,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D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生物反馈可改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的疼痛,且针刺、生物反馈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相关.
文献关键词: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针刺;生物反馈;八髎穴;临床研究
作者姓名:
罗宏标;廖莎;唐清珠;陈鸣旺;张盛甫;罗育连
作者机构: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罗宏标;廖莎;唐清珠;陈鸣旺;张盛甫;罗育连-.基于析因设计观察针刺及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J].中医药导报,2022(09):62-65,70
A类:
B类:
析因设计,设计观,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常规治疗,针刺治疗,视觉模拟评分,VAS,生存质量,肠动力学,设计分析,Corrected,Model,统计分析结果,PAC,QOL,居中,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区长,动力学变化,联合使用,八髎穴
AB值:
0.18010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