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
文献摘要: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的风靡,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逻辑,反应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
微改造不限于建筑,它运用于整个城市更新的范畴,比如街区、街道、公共空间的整体风貌和肌理,但主要落脚在建筑上,它与大拆大建的理念截然相反.2016年《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提出这个概念,指的是在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前提下,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小修小补",起到提升人居环境、促进街区活力、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据笔者观察,建筑微改造在实践上要早得多,以北京电子器材厂转身为"七九八"、成都的红光电子管厂转身为"东郊记忆"等为代表,最初由艺术界、民间酝酿并启动,表现出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和民意风向.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若风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若风-.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J].城市开发,2022(01):44-46
A类:
建筑微改造,电子器材,电子管厂
B类:
学用,用典,当代建筑,诗赋,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表达效果,异曲同工,传统审美,审美心理,下流,风靡,中国美学,美学逻辑,自古以来,旧时,空上,自如,不限,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整体风貌,肌理,大拆大建,截然,维持现状,小修,小补,人居环境,街区活力,地域文化,造在,在实践上,器材厂,转身,身为,七九,九八,红光,光电子,东郊,艺术界,酝酿,社会基础,民意
AB值:
0.4785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