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他者之辨——作为批评的1950年代外国美术译介
文献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政策,文化艺术亦如此.这直接影响批评家如何选择和译介外国美术:一方面在对外国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的选择上,主要以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为主,资本主义阵营艺术家需具有突出的"进步性"才可以作为译介的对象;另一方面,批评家翻译和参照的艺术史论文献多数是苏联文本,也即是说,我们是按照苏联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美术.可以说,1950年代(尤其是1950年代上半期),由于意识形态与教学层面的双重需求,对苏联美术的广泛译介构成了中国与苏联之间的不对称权力关系.然而,在文艺政策相对宽松的时期,非社会主义阵营的美术,也被策略性地译介到国内,对它们的推介和评价体现了国内批评家探寻另一种世界美术观的尝试.
文献关键词:
外国美术;译介;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资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丁澜翔
作者机构:
关山月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丁澜翔-.他者之辨——作为批评的1950年代外国美术译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2(04):49-55
A类:
外国美术
B类:
他者,译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学习苏联,文化艺术,批评家,美术家,美术作品,联和,社会主义阵营,艺术家,进步性,艺术史,史论,即是,认识世界,上半期,联美,介构,权力关系,文艺政策,宽松,策略性,推介,资产阶级
AB值:
0.31028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