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庙底沟化与二里头化:考古所见华夏族群与华夏传统的形成与演进
文献摘要:
何谓华夏?华夏族群与华夏传统何以形成、何时形成?随着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内涵特征及源流谱系的不断清晰,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时期可能在华夏族群形成和文化认同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尤其是其庙底沟阶段,农业作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确立造成大规模人口增长,彩陶、独具特色的器物群与其他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物质文化以中原为中心向黄河中上游及其以外地区大肆扩张,结合近年基因、语言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大致可以确认这支文化就是今天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汉藏语系形成的考古学基础,因此对于华夏传统的形成具有族群、语言与文化上的奠基性意义;二是龙山阶段之后崛起于中原腹心地带的二里头文化,在仰韶文化解体之后的早期中国相互作用圈诸区域性文化传统竞逐中于仰韶故地再次脱颖而出,综合当时已知的诸先进文化因素,熔铸出超越区域性文化传统之上的文化正统和文明大统,为夏商周的王朝赓续提供了世界观、价值观乃至器用制度、政治体制等认同与遵循,大致上与文献中描绘的夏王朝崛起正相对应.因此,如果说具有强烈融合扩张性质的庙底沟化为华夏传统之奠基,而二里头化则熔铸出鼎立中原的华夏正统.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曹兵武
作者机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曹兵武-.庙底沟化与二里头化:考古所见华夏族群与华夏传统的形成与演进)[J].南方文物,2022(02):1-10
A类:
B类:
考古所,所见,华夏族群,何谓,何时,考古学文化,文化时空,时空框架,内涵特征,流谱,史前考古学,族群形成,同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彩陶,独具特色,器物,高度一致,原为,心向,黄河中上游,外地,大肆,多学科研究,天人,人口众多,分布地域,汉藏语系,语言与文化,奠基性,龙山,腹心,二里头文化,解体,早期中国,中国相互作用圈,区域性文化,文化传统,竞逐,故地,脱颖而出,先进文化,文化因素,熔铸,铸出,出超,越区,明大,大统,夏商周,王朝,赓续,器用制度,政治体制,如果说,扩张性,鼎立,华夏正统
AB值:
0.38643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