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构建耕地共同保护机制:理论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文献摘要:
加强耕地保护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而构建耕地共同保护机制是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目标的内在需求.系统分析构建耕地共同保护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制约因素才能确定科学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我国构建耕地共同保护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耕地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耕地保护具有强烈的正经济外部性、土地公有制的制度优势,同时也存在公众对耕地的社会与生态效益认知不到位、相关主体耕地保护内生动力不强、耕地经营者的耕种行为缺乏约束等主要制约因素.基于此,提出构建耕地共同保护机制的实现路径:一是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参与耕地保护的社会氛围;二是完善耕地保护社会化扶持机制,将耕地保护融入国家惠农政策目标;三是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的监管主体;四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与优化城镇化环境并举,促进承包地由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转变;五是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对经营者耕种行为作出必要约束;六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维持耕地健康.
文献关键词:
耕地共同保护机制;理论基础;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作者姓名:
陈美球
作者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美球-.构建耕地共同保护机制:理论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03):13-19
A类:
耕地共同保护机制
B类:
加强耕地保护,根本保障,保护目标,内在需求,准公共物品,护具,正经,外部性,土地公有制,制度优势,生态效益,效益认知,经营者,耕种,保护意识,社会氛围,扶持机制,惠农政策,政策目标,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建设,耕地质量,监管主体,农村社会保障,承包地,保障功能,功能转变,耕地用途,用途管制,要约,保护性耕作技术,耕地健康
AB值:
0.2906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