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无声之乐"与"大音希声"——论儒道音乐哲学之同异
文献摘要:
自西周制礼作乐起,乐教便与礼教一体,共同组成古老华夏文明的制度核心,但当时的人们还未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讨论其价值,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来界定其地位.因此,音乐很早便成为先贤们哲学思想的具体分析对象.东周礼坏乐崩后,孔子通过"释礼归仁",提出"无声之乐"概念,将人的内在情感志向视为音乐的本原,突出乐教的终极意图——使百姓获得平和安乐之情感,并认为只要能实现,便可脱离音乐形式.老子及后世道家则提出"大音希声"观念,将道视为音乐等所有形下物质的本体,认为形下世界的有形音乐皆不能妥善表现此抽象本质,故需要超越之而直探本体.这两种用字相似但内涵极不相同的音乐哲学概念,恰好可作为把握两家哲学思想的入门之径.
文献关键词:
无声之乐;大音希声;儒家乐教;道家乐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小雨
作者机构:
文山学院 历史系,云南 文山66309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小雨-."无声之乐"与"大音希声"——论儒道音乐哲学之同异)[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2(06):64-72
A类:
无声之乐,道家乐论
B类:
大音希声,儒道,音乐哲学,西周,周制,制礼作乐,礼教,华夏文明,乐视,艺术门类,很早,先贤,哲学思想,东周,周礼,礼坏乐崩,孔子,归仁,志向,终极,安乐,要能,音乐形式,老子,后世,世道,下世,形音,抽象本质,用字,极不,恰好,两家,家哲学,入门,儒家乐教
AB值:
0.43730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