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民国时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站的时空演变与资源配置
文献摘要:
民国时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体系由测候所、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组成.1912—1927年,气象观测重点服务于河湖治理,空间发展不均衡,主要分布于环洪泽湖、沂沭泗水系;1928—1937年间,观测站点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淮河干流—洪泽湖—里运河、长江—太湖为主的气象观测分布带;1938—1945年,受日本侵华影响,大部分站点遭严重破坏;1946—1949年,观测站得到一定恢复.观测站因类型不同,财物等资源配置各有侧重,但其职能分工有序,总体涵盖了大气、水文两大监测内容,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站在灾害、工程、兵燹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曲折发展.
文献关键词:
气象观测站;时空分布;资源配置;民国时期;江淮地区
作者姓名:
刘玉青;陈业新
作者机构: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上海交通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玉青;陈业新-.民国时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站的时空演变与资源配置)[J].安徽史学,2022(02):149-159
A类:
B类:
民国时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站,时空演变,观测体系,系由,测候,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河湖治理,空间发展,发展不均衡,洪泽湖,沂沭泗水系,淮河干流,里运河,太湖,布带,侵华,华影,分站,严重破坏,财物,其职,职能分工,监测内容,观测系统,兵燹,多重因素
AB值:
0.38232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