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小说与电视剧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之异——以《装台》改编为例
文献摘要:
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社会快速变革过程中,体现出中国小说家对于社会发展、个体生与死、善与恶在社会大潮中的沉浮、扭曲与转变的思考.小说家作为现实世界的见证者、思考者与表达者,在摆脱了某种集体意识后,其"自由意志"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得到了充分释放.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影视作品多由小说改编,这些影视作品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建构起西方社会对中国社会的想象.然而语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国家民众对于同一文本解读的不同.电视剧《装台》编剧马晓勇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展开和情节的延宕,消解了小说的悲剧性,成功地将原小说中的悲剧风格转换成浪漫风格,既表现出装台工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又表现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面貌,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审美化的积极意义.
文献关键词:
小说;改编;国家形象;现实主义
作者姓名:
刘荃;王子涵
作者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荃;王子涵-.小说与电视剧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之异——以《装台》改编为例)[J].艺术评论,2022(05):18-27
A类:
B类:
电视剧,剧中,中国形象建构,装台,编为,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速变,中国小说,小说家,生与死,善与恶,大潮,沉浮,现实世界,见证者,思考者,集体意识,自由意志,悲天悯人,人文情怀,中国影视作品,小说改编,中国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传播,西方社会,中西方,西方国家,一文,文本解读,编剧,人物性格,延宕,悲剧性,风格转换,转换成,浪漫风格,苦中作乐,生活态度,审美化
AB值:
0.4438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