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断裂形态
文献摘要: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7.4地震,震后余震不断.地质调查和卫星观测对地表断裂痕迹有较好的约束.然而,对于理解区域应力场、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终止具有重要意义的地下断层几何结构的约束精度略显不足.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记录,本研究首先基于双差定位法对玛多地震震后25天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大致沿NWW向的江错断裂呈线性分布,位于主震震中两侧,延伸总长~170 km.主震东南侧存在一余震稀疏区,在断裂带东西两端余震分布转向且出现分叉现象,反映出发震断层的复杂几何形态,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了玛多震源区132个中小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并基于此对该主余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断裂形态进行了初步分析.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玛多Ms7.4主震的发震断裂主要为左旋走滑性质,余震与主震性质整体相同,在断裂带东段存在部分逆冲型余震.震源机制解约束的区域主应力方向约N60°E,与区内整体走滑断裂作用相一致.余震震源深度略微起伏,主要集中在10~12 km,且浅部余震较少,表明浅部应力可能主要通过主震释放,余震深度分布可能限定了主震同震破裂的下边界.玛多主震破裂起始于断裂带走向和倾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表明断裂带的复杂几何结构可能是此次玛多Ms7.4地震初始破裂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主震破裂结束的两端都有"马尾状"构造(或次级断层),表明这种分叉断层复杂的几何形态可能控制着主震破裂的最终位置.
文献关键词:
玛多Ms7.4地震;双差定位;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破裂形态
作者姓名:
张建勇;王新;陈凌;刘杰
作者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建勇;王新;陈凌;刘杰-.基于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断裂形态)[J].地球物理学报,2022(02):552-562
A类:
余震重定位,余震不断,分叉断层
B类:
震源机制解,青海玛多,Ms7,地震序列,发震构造,断裂形态,果洛州,玛多县,震后,地质调查,卫星观测,裂痕,痕迹,区域应力场,几何结构,略显,家地,地震台网,连续波,双差定位法,玛多地震,震震,余震序列,NWW,江错断裂,主震,震中,总长,东南侧,断裂带,余震分布,发震断层,几何形态,波形反演,反演方法,源区,初步分析,解结,发震断裂,左旋走滑,东段,解约,主应力方向,N60,走滑断裂,断裂作用,相一致,震源深度,略微,深度分布,同震破裂,下边,带走,明断,决定因素,马尾,次级,破裂形态
AB值:
0.31587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