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文献摘要:
根据2006年7月13日至8月30日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采集的小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调查海区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有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介形类、螨类、双壳类、腹毛类、动吻类、端足类和等足类等11个类群及无节幼体等.平均丰度为453.22±355.34 ind∕10 cm2,最优势类群为线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1.37%,次优势类群分别为底栖桡足类和多毛类,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10.13%和2.96%.平均生物量为622.65±505.07μg∕10 cm2,生物量占比最高的类群为多毛类,占总生物量的30.21%,其次分别为线虫和寡毛类,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23.69%和19.44%.水平分布上,从河口冲淡水区到东海陆架深水区,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杭州湾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240.96±223.47 ind∕10 cm2,长江口近岸区为442.91±304.16 ind∕10 cm2,东海陆架深水区为865.42±553.88 ind∕10 cm2.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0~2 cm层,丰度为290.28±250.03 ind∕10 cm2;其次是2~5 cm层,丰度为132.81±128.74 ind∕10 cm2;5~10 cm层分布最少,丰度为30.14±31.91 ind∕10 cm2.其中线虫、多毛类、寡毛类与桡足类等主要类群的垂直分布与总分布趋势相同.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调查海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主要与水深、盐度和溶解氧显著相关,对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溶解氧和盐度.
文献关键词:
长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夏季;丰度;生物量
作者姓名:
李玉洁;王小谷;林施泉;王春生
作者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12;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310012;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2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玉洁;王小谷;林施泉;王春生-.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海洋学研究,2022(02):102-112
A类:
B类:
长江口,陆架海,海区,小型底栖动物,动物群落,群落结构,结构研究,动物类,群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环境因子,海域,有线,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螨类,双壳类,腹毛,端足类,幼体,平均丰度,ind,优势类群,次优,总生物量,河口,冲淡,淡水区,东海陆架,深水区,底栖生物,生物丰度,杭州湾,近岸,岸区,中线,水深,盐度,溶解氧,子组
AB值:
0.23344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